作风建设,历来是关乎事业兴衰、政权存续的核心命题。从延安时期的整风运动到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作风建设始终是我们党自我革新、永葆生机的重要法宝。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作风问题绝非细枝末节,而是深刻关系到党的形象、人心向背,乃至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全局。优良作风是凝聚人心的“强磁场”,是攻坚克难的“锐利器”,更是新征程上抵御风险挑战的“护城河”。深刻认识作风建设的时代内涵与实践要求,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方能以清风正气护航伟大事业破浪前行。
作风建设,首在筑牢思想根基,把稳理想信念之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信念是作风的基石。作风问题表象是行为方式,根源却在于思想境界与价值追求。若思想“总开关”松动,理想信念滑坡,则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歪风邪气便会乘虚而入。新征程上加强作风建设,必须坚持从思想源头入手,教育引导广大干部深学细悟党的创新理论,常补精神之“钙”,牢记初心使命,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自觉用先进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从思想深处拧紧螺丝、上紧发条,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忠诚干净担当成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为培育优良作风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和坚定不移的价值航向。
作风建设,重在坚持实践导向,彰显为民服务之本。作风建设成效如何,最终要由实践来检验,要由人民来评判。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切作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体现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和实际效果上。必须坚决摒弃“纸上谈兵”的形式主义和“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大力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务实精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要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以钉钉子精神落实各项决策部署,在破解发展难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公平正义的生动实践中锤炼过硬作风,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和经济的“发展指数”,使作风建设成果真正惠及于民、取信于民。
作风建设,贵在健全长效机制,夯实制度约束之基。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抓一抓会好转,松一松就反弹。因此,作风建设不能仅靠“一阵风”式的集中整治,必须依靠科学严密、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来保障和固化。要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织密织牢制度的笼子,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及时上升为制度规范,完善作风建设责任落实机制、督查问责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和正向激励机制。要综合运用党内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多种方式,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歪风邪气无处藏身。尤其要紧盯“关键少数”,以上率下,形成“头雁效应”,同时运用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提升监督精准度,实现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确保清风正气常驻常在。
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更加复杂的风险考验和更加宏伟的奋斗目标,我们更须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战略定力,拿出“永远在路上”的恒心韧劲,将作风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各方面和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通过固本培元、实践锤炼、制度保障三管齐下,持续涤荡歪风邪气,弘扬新风正气,必将凝聚起亿万人民的磅礴力量,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不可摧的作风保障!(肖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