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标,更是凝聚人心、厚植执政基础的关键所在。广大党员干部应以真情察民情、以实效解民忧、以常态建机制,将“真、效、常”三字要求贯穿工作始终,让民生政策落地生根,让千家万户的期盼化作可感可及的幸福篇章。
察民情务求“真”,深入基层听民声,精准掌握群众急难愁盼。“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民生工作的精准度始于对群众需求的感知力,唯有找准问题的“根”与“脉”,全方位问需,让民生政策不再“隔靴搔痒”,而是精准“对症开方”。广大党员干部要扑下身子、沉到一线,练就发现问题的“火眼金睛”,既关注普惠性的“大诉求”,也留心个性化的“小烦恼”,从群众的“话外音”中读懂期盼,在“牢骚话”里发现真问题。要特别重视那些表面上达不到“大事”标准,却直接影响群众生产生活质量的“隐性困难”,通过建立“定期走访+随机走访”“线上收集+线下摸排”相结合常态化走访机制,变“等问题上门”为“送服务下乡”。要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在面对面交流中听真话、察实情,把调研账本变成民生清单,精准把握民生脉搏,让各项举措更接地气、更暖民心。
解民忧务求“效”,精准施策暖民心,用心用情守护万家灯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只要我们能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的周围就能吸引和凝聚起千百万大众,汇聚起建设国家、复兴民族的强大力量。”做好民生工作,贵在精准,重在实效。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问题导向,发扬“钉钉子”精神,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实行分级分类处理,简单问题马上办、复杂问题限时办、疑难问题联合办,既解决普遍存在的“面上”问题,也攻克个别存在的“点上”困难,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不断提升民生工作的精度和温度。同时要持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通过大数据赋能强化对困难群众的动态监测和精准识别,确保临时救助、医疗救助、就业扶持等政策“精准滴灌”,让“应保尽保、应救尽救”承诺落地生根,让民生保障网越织越密、越织越牢。
建机制务求“常”,久久为功保民生,持续巩固民生发展成果。“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民生工作既要“解一时之难”,更要“管长久之计”。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力戒形式主义,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瞄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政策落细、把服务抓实,采取更多可感可及的举措,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在就业、教育、社保、住房、医疗、养老、托幼等方面的需求,让民生服务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要着力构建长效体系,健全从“民意收集、项目生成、推进实施”到“效果评估、群众反馈”的闭环管理体系,以人民是否满意、生活是否改善作为评判工作成效的最终标准,将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及时固化为制度成果,以制度刚性守护民生温度,以执行力度传递政策温情,让群众的幸福感更可持续,开启有温度、有力度的民生幸福新篇章。(黄旖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