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关键要看实效、看成果运用、看问题是否解决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论述,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开展调查研究指明了方向、划定了标尺。调查研究不是“走过场”的形式主义,更不是“写报告”的文字功夫,而是察实情、出实招、解民忧的实践课堂,党员干部当以“实效”为导向,让调研真正成为破解难题、服务群众的“金钥匙”。
党员干部调研要实实在在,需以“问题意识”锚定方向,杜绝大而化之的“空对空”。没有问题意识的调研,如同无舵之舟,终究会偏离为民服务的航道。从焦裕禄顶着风沙走遍兰考120多个村庄,摸清“三害”症结,为治理风沙盐碱找到突破口;到廖俊波在政和工作期间,用两个月走遍全县22个乡镇,把群众反映的“断头路”“水电气”等问题记满笔记本,推动一个个民生项目落地。这些鲜活案例无不证明,只有带着问题去调研,才能摸到基层的“活情况”。新时代党员干部开展调研,要坚决摒弃“走马观花”的浮躁心态,既看“高楼大厦”也看“背阴胡同”,既听“顺耳话”也听“逆耳言”,把群众的“痛点”“难点”“堵点”作为调研的切入点,让每一次走访都有明确目标,每一份记录都有实际价值。
调查研究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过程,更要成为闭环解题、惠及群众的过程。调研的“后半篇文章”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调研的最终价值。若只重“调查”不重“解决”,即便掌握再多情况、写出再厚报告,也只是“纸上谈兵”,无法让群众感受到实效。过去,某地部分农村存在“灌溉难”问题,党员干部调研后虽形成详细报告,却因后续跟进不力,问题搁置半年未解决,引发群众不满;后来当地建立“调研-交办-督办-反馈”工作机制,明确每个问题的责任主体和解决时限,仅三个月就完成15个村的灌溉设施改造,让稻田及时喝上“救命水”。这一转变充分说明,调研不是终点,解决问题才是目的。新时代党员干部要把“解题”作为调研的核心追求,对调研发现的问题分类梳理、建立台账,能当场解决的绝不拖延,需长期推进的制定计划、跟踪问效,用“钉钉子”精神把问题一个个解决到位,让调研成果真正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更是新时代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路径。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到“以实效衡量调研成效”,变的是时代背景,不变的是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新时代新征程,党员干部唯有始终以“实效”为标尺,带着问题去、奔着解决去,把调研过程变成密切联系群众、推动事业发展的过程,才能在破解发展难题、增进民生福祉中不断凝聚起奋进力量,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更多“调研动能”。(李小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