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评议党员制度自1988年确立以来,便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是党员教育、管理与监督的“组合拳”。这项制度的生命力在于“真评实议”,一旦沦为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就会失去锤炼党性的价值,损害党组织的公信力。
个人自评当戒“遮羞布”心态。“可有尘瑕须拂拭,敞开心肺给人看”,自评本是照镜子、正衣冠的自我检视。若抱着“拿笔审自己手轻”的敷衍,专挑不痛不痒的问题应付,把关键短板丢在一边,这样的自评不过是自欺欺人。真正的自评要对照党章标准,把思想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不文过饰非,不避重就轻,方能实现自我净化的初衷。
党员互评应破“老好人”思维。互评不是“互捧互吹”的场面活,而要成为直击痛点的“X光机”。若顾及情面不敢“顶针尖”,对上级溜须拍马,对同级一团和气,评议就成了失去锋芒的“钝器”。讲党性不讲私情,谈原则不谈面子,敢于揭硬伤、亮软肋,让批评有“辣度”,让交流见真心,才是互评应有的底色。
结果运用须防“空转”现象。民主评议的落脚点在成果转化,若测评结束就“束之高阁”,评优无表彰、落后无整改,便违背了制度设计的初衷。无论是“优秀”等次的正向激励,还是“不合格”党员的教育转化,都需要明确措施、跟踪问效。打开“天窗”晒结果,全程接受监督,才能让评议结果经得起检验。
支部书记的“头雁作用”至关重要。作为评议的“掌舵人”,唯有带头揭短亮丑、主动接受批评,才能带动党员拿出真评的诚意、亮出真议的实意。民主评议不是年终的“例行公事”,而是党内政治生活的“营养餐”,唯有每一步都走实走深,才能锻造出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队伍。(程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