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将“三农”工作视为治国安邦的重中之重,强调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身处乡村振兴一线,既是政策的执行者,也是民情的感知者,更应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深入思考“这里有什么”“群众盼什么”“发展靠什么”,用心用情用力答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高分答卷”。
以“土特产”破题,书写产业强村的“富民答卷”。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三个字琢磨透。这要求我们立足乡土资源,盘活“沉睡资产”,挖掘文化脉络,真正守住乡土的魂。“土”是根基,需依托一方水土,培育具有地域标识的产业;“特”是关键,要突出差异化优势,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金字招牌;“产”是路径,需延长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融合,提升附加值。基层党员干部须避免“一刀切”的盲目跟风,而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让产业扎根于乡土、服务于农民,持续激活农村内生动力。唯有让产业“特”起来、链条“长”起来、农民“富”起来,方能夯实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
以“宜居宜业”夯基,书写和美乡村的“民生答卷”。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塑形重在“实”,需在保留乡土风貌的基础上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让村庄焕发新颜;铸魂重在“熏”,需以文化浸润人心,通过村史馆、文化礼堂等载体培育文明乡风。基层党员干部须坚持“脚步向下”,倾听民声民意,从群众期盼的小事入手,如改厕、垃圾处理、道路硬化等,让建设成果惠及千家万户。同时,要顺应人口变化趋势,科学规划村庄布局,避免盲目追求“全覆盖”,真正让乡村成为“留得住乡愁、引得回人才、育得活产业”的和美家园。
以“多元共治”聚力,书写治理有效的“和谐答卷”。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须变“独唱”为“合唱”。一要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压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体系;二要激发群众主体性,完善“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机制,形成以上率下、齐心协力的局面;三要推动德治、法治、自治融合,以德治扬正气、以法治强保障、以自治增活力。基层党员干部需善用“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破解“干部干、群众看”的困境,让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尤其需关注土地改革、宅基地管理等敏感问题,严守政策红线,保障农民权益,化解矛盾纠纷,筑牢农村社会稳定防线。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答好“三农”答卷,非一朝一夕之功,需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任接着一任干。基层党员干部当以“满眼生机转化钧”的锐气、“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底气,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户家,奋力谱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丽篇章!(汪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