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治 > 网评 > 正文

让村级“人才池”不再漏水

2025-11-27 09:33:57 | 来源: 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来榜镇人民政府

“村里今年新来的大学生述职报告还没交,辞职报告先递上来了。”一位乡镇组织委员的调侃,折射出了当前村级组织人才难留的普遍困境。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但现实是“蓄水池”修好了,水却存不住,“人才荒”正成为制约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瓶颈。

细观当下,村级人才困局呈现“双向失守”。一方面,本土人才“一去不复返”,年轻人通过升学、参军、在大城市就业等方式“孔雀东南飞”,导致村干部队伍年龄结构老化,后备力量不足,“选人难”问题日益凸显。另一方面,外部引进人才“水土不服”。部分选调生、乡村振兴专员等群体将村级岗位视为“过渡性工作”或职业生涯“跳板”,服务期满未选择留任。尽管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计划等人才政策持续输送新鲜血液,但愿意长期扎根基层的仍是凤毛麟角。

“人才池”为何难以蓄水?究其根源,关键在于“裂缝”尚未有效弥合。一是付出与回报的不成正比,相比大城市,农村在薪酬待遇、社会保障等方面差距明显。“辛辛苦苦干一年,不如外出挣俩月”成了不少村干部的共同感受,特别是需要养家糊口的男干部,这份收入更是难言体面。二是理想与现实的存在差距,许多满怀激情的年轻人返乡后,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部分村子产业基础薄弱,有的位于生态保护区,发展空间有限。同时,村级组织行政化倾向明显,村干部大量精力耗费在填表报数、迎检考核等事务中,“离开电脑无法工作”成了常态,群众的不理解、不配合也在消耗着干事热情。三是当下与未来难以平衡,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干部职业发展的“天花板”较低,虽存在考录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上升渠道,但名额有限、竞争激烈,难以形成有效激励。加之五年一次的换届选举带来的岗位不确定性,让追求长远发展的年轻人难以安心扎根。

要让村级“人才池”蓄得住水,必须拿出实打实的举措进行系统修复和长效维护。首先要“减负”,各级组织部门要着实为基层松绑,明确村级权责边界,摒弃将村级组织视为“下级单位”的思维定式,让村干部回归服务群众、带动村级经济发展的主责主业中来,重塑职业认同。其次,应提高待遇保障,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薪酬增长机制,完善“基本报酬+绩效考核+奖金+专项补贴”多元化收入结构,全面落实社会保障,让村干部的付出得到合理回报,切实解决后顾之忧。最后,必须搭建全方位平台,打破职业天花板。如乡镇可设立专项创业扶持资金,支持领办合作社、发展新业态等;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力度,探索聘用制公务员等创新机制;建立健全定向培养机制,选拔村干部到上级部门跟班学习,为其提升能力、拓宽视野。同时实施更多回引计划,建立在外人才库,在实践中培养年轻力量,确保人才队伍既有“参天大树”,又有“茂林修竹”,生生不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修池堵漏既要应急,更要谋远,唯有以实实在在的举措改善待遇、搭建平台、畅通渠道、优化环境,才能使村级“人才池”水位稳步上升,让广袤乡村真正成为人才集聚、干事创业的沃土热土。(冯龙甲)

责任编辑:赵新新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