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藏在田间地头的希望,是刻在青年干部心中的使命。2025年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关键节点,这群年轻的“新农人”正带着朝气与闯劲,用一场“破茧之旅”打破乡村发展的桎梏,奏响了产业兴、文化活、思路新的振兴强音。
破“思想茧房”:别做“传声筒”,要当“创变者”!提到基层干部,不少人还带着“上传下达、填表报数”的刻板印象。可乡村振兴从来不是“按剧本演戏”,那些困在“等政策、靠资源”里的惯性思维,早该被田间的风吹散了。青年干部的优势,就在于敢跳出“行政主导”的舒适区,把“政府单干”变成“众人拾柴”。
浙江村镇的“新乡贤返乡计划”就是最好的例子——干部不再只当政策“搬运工”,而是化身资源“链接者”,把本土文创基因与乡贤力量拧成一股绳,让老乡村长出新产业。这才是青年该有的样子:不盯短期“面子工程”,专啃长效“里子难题”;不做机械执行者,争当乡村设计师。思想先“破冰”,振兴才能“突围”!
破“产业枷锁”:让乡土资源“变现黄金”!“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忙到头挣几千”,曾是不少乡村的真实写照。单一农耕、产业链短、附加值低,让好山好水好资源都成了“沉睡的宝藏”。青年干部的到来,恰恰给这些宝藏安上了“变现开关”——核心就是跳出“只靠种地”的死胡同,玩转出“农业+”的新花样。
看看浙江安吉的茶农多会玩:茶园不光种茶,还搞观光体验,再通过电商把茶叶卖到全国,“茶旅融合”让一片叶子撑起一个产业链;福建屏南更绝,把没人要的破败老宅改造成艺术家工作室,古村直接变身“文创打卡地”;贵州的“稻田养鱼”也藏着智慧,一亩田既收稻谷又出鲜鱼,生态和收益双丰收。这些实践都在说:乡村不是“穷地方”,而是“潜力股”,只要找对路子,泥土里也能长出“金元宝”!
破“文化困局”:让老传统“潮”起来!“年轻人不爱听、老手艺没人学”,乡土文化的传承曾让不少人犯愁。可数字时代的青年干部偏不信这个邪:非遗技艺没人看?搬上短视频平台,亿万流量瞬间涌来;村落历史太遥远?建个数字博物馆,“云端”就能穿越百年;方言要失传?用AI技术复原,让老辈人的乡音代代相传。
浙江龙泉的青瓷匠人靠着直播,把“七十二道工序”展现在年轻人眼前,学徒从五湖四海赶来;贵州苗寨用VR技术重现传统祭祀,让都市人隔着屏幕都能感受民族魅力。这就是青年干部的巧思:守护文化根脉不是“守旧”,而是用年轻人的方式“焕新”。当古老民俗遇上直播镜头,当传统技艺对接数字平台,乡村文化自然能“圈粉无数”,实现“各美其美”的振兴图景。
乡村振兴从不是“单兵突进”,而是一场需要思想、产业、文化协同发力的“综合战役”。青年干部的“破茧”之路,破的是惯性思维的“壁”,建的是产业振兴的“基”,续的是乡土文化的“魂”。相信这群带着朝气的“新农人”,定能让乡村振兴的画卷在田野间徐徐展开,让青春之花在基层绽放最美光彩!(徐永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