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风送爽,稻菽卷浪,我们迎来了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今年以“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为主题,展现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的蓬勃生机与丰硕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并多次强调“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丰收节不仅是亿万农民辛勤耕耘的礼赞,更是推进乡村振兴、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重要契机。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当以丰收节为镜,深悟“丰收”背后的政治意蕴、实践路径与为民情怀,在广袤田野间奏响“颗粒归仓护丰收、晒秋赏景谋振兴、干群同心促发展”的三重乐章,为乡村全面注入磅礴动能。
护好“丰收果”,以颗粒归仓践行为民初心,守牢粮食安全压舱石。丰收的首要意义在于夯实粮食安全底线。“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丰收时节的“颗粒归仓”不仅是农民一年辛勤付出的期盼,更是党员干部守护粮食安全、践行“为亿万农民谋幸福”的责任所在。从田间稻谷的收割晾晒到粮仓粮食的存储保管,每一个环节都关乎群众的“粮袋子”与“钱袋子”。基层党员干部须主动下沉一线,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摸清农户在秋收中遇到的农机短缺、晾晒场地不足、农产品滞销等难题,协调相关部门打通“收割—存储—销售”全链条堵点。面对可能出现的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需提前制定应急预案,组建“应急抢收队”,储备防水篷布、抽水泵等物资,帮助农户抢收粮食、保护农田,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更要落实好种粮补贴、农业保险等惠农政策,推广智慧农业技术,指导农户科学秋收、高效储粮,确保“应收尽收、颗粒归仓”,以实际行动夯实农业强国根基,让农民种粮有保障、增收有底气。唯有将“丰收在望”转化为“丰收在手”,方能真正筑牢“国之大者”的坚实底座。
激活“丰收景”,以产业融合拓宽共富路径,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丰收不仅是产量的累积,更是价值的升华。“晒秋”是丰收最鲜活的符号——玉米、辣椒、南瓜铺满晒场,五颜六色的农作物不仅勾勒出乡村美景,更藏着乡村振兴的潜力。广大党员干部需跳出“看景”思维,挖掘“晒秋”背后的文化价值与经济潜力,将其与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文旅融合项目,吸引城市居民走进乡村、体验丰收,让“晒秋景”变成“致富景”。要聚焦农产品的品质提升与品牌打造,依托当地优势资源,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例如,将晒制的特色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精包装,通过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让“土特产”变成“金招牌”。同时,需学习借鉴各地丰收节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因地制宜制定乡村发展规划,让每一份“丰收美景”都能转化为推动乡村产业、文化、生态协同发展的动力。当产业链条从“生产端”向“消费端”延伸,当农业功能从“饱胃”到“悦心”拓展,乡村振兴便有了最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凝聚“丰收力”,以干群同心汇聚奋进合力,谱写乡村发展新篇章。丰收节不是农民的“独角戏”,而是干群同心的“协奏曲”。党员干部要以丰收节为契机,找准角色定位、主动担当作为,让“庆丰收”的热闹氛围切实转化为“促发展”的实际成效。一要当好“组织者”,紧扣乡村实际和群众期盼,精心策划节庆活动,让农民成为节日的“主角”,增强其参与乡村振兴的荣誉感与使命感。二要当好“服务员”,提前梳理节日活动与农产品产销中的关键需求,围绕活动保障与销售畅通提供精准支持,帮助农民把“丰收果”变成“增收钱”。三要当好“宣传员”,深入农户家中、走进活动现场,用朴实的“乡言乡语”宣讲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耐心倾听群众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建议,把“群众所盼”转化为“履职所向”。更重要的是,要以丰收节为纽带,推动建立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协同育人的机制,汇聚共抓教育、共促发展的磅礴力量,让尊师重教在社会各个角落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当党员干部与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丰收的喜悦便能真正转化为推动发展的行动,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画卷。(汪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