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治 > 网评 > 正文

乡村建设:别让“为民”成了“代民”

2025-10-12 16:26:37 | 来源: 陕西省神木市委组织部

乡村建设的根脉在农民,成效看农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这一重要论述直指问题本质。脱离农民的建设终是镜花水月,唯有把农民放在中心位置,才能让乡村振兴落地生根。

乡村不是城市的“缩小版”,农民需要的是能晒粮食的晒场,不是华而不实的广场;是便捷的灌溉设施,不是名贵的景观绿植。“千万工程”的精髓,正在于始终紧扣农民需求谋划推进,从未偏离“让农民过上好日子”的初心。乡村建设的方向,必须由农民的真实需求来校准,脱离这一点,再精致的建设也只是空中楼阁。

动力枯竭源于主体缺位。农民是乡村的主人不是“旁观者”,不能“自上而下”派任务,忽视村民议事会的作用,甚至搞摊派式集资,把“共建”变成了“硬建”。马克思指出,人的主体性在实践中生成,农民的参与热情从来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千万工程”之所以能持续二十载,关键就在于激活了农民的内生动力,让建设家园成为自觉行动。从规划讨论到施工监督,从设施管护到收益分配,唯有让农民全程“说上话”“作得了主”,才能把个体力量聚成集体合力,让乡村建设有源源不断的活力。

乡村建设不是“一建了之”,更需久久为功。“千万工程”从“示范整治”到“共富未来”的迭代,彰显的正是“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乡村建设既要算好经济账,更要算好民心账;既要重视建设质量,更要健全管护机制,让每一分投入都用在刀刃上,让建设成果真正惠及长远。

基层党组织是凝聚农民的核心纽带。要把党的领导贯穿建设全过程,通过党建引领把农民意愿整合为集体意志,把“要我建”变成“我要建”。既要发掘“土专家”“田秀才”,让乡土人才挑大梁;也要健全议事机制,让农民诉求有渠道。唯有如此,乡村建设才能始终沿着“为农民而建”的正确方向前进,真正建成农民满意的幸福家园。(曹斌)

责任编辑:杨花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