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普及的背后是餐饮行业的效率追求。现代餐饮面临高租金、高人工成本压力,使得传统全流程现制模式难以维系。预制菜通过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显著减轻餐厅经营压力。连锁餐饮企业通过使用预制菜,可以降低人工成本,缩短出菜时间,还能标准化口味,确保菜品品质稳定。
争议的核心是透明度缺失。商家有使用预制菜的权利,但前提是坦诚告知;消费者有了解实情的自由,也应有接受预制菜的选项。不少商家把自身便利当成了唯一标准,却剥夺了消费者的选择权。有的餐厅将预制菜与现做菜混卖,价格相同却不做区分;有的商家在宣传中强调“现炒现做”,后厨却靠预制菜“偷梁换柱”。
预制菜国家标准即将出台。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将是预制菜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合规时代”的关键节点。标准不仅给生产企业划出安全“红线”,也将倒逼餐饮业告别“模糊营销”。透明化成为餐饮业必然选择。随着国标出台,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将首次纳入强制信息披露范畴。
一些企业已经开始探索透明化实践。如“老乡鸡”在门店中使用不同颜色,表明菜品是门店“现制”还是中央厨房的“半成品”或“成品复热”,让“吃不吃预制菜”成为消费者的“可选”而非“必选”。
当“明示”成为法定义务,消费者的选择权才能真正落地。未来餐饮业的竞争,不再是预制与现做之争,而在于透明与诚信——谁能更好地尊重消费者权益,谁就能在竞争中赢得信任与市场。
预制菜不该是餐饮行业的“敏感词”,更不该成为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隔阂”。只有当商家放下隐瞒的执念,消费者放下抵触的偏见,才能让预制菜真正回归便利生活的本质,实现商家与消费者的双赢。(杨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