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载山河喋血,三千里烽火狼烟。当历史的指针划过八十载春秋,伟大抗战精神如淬火之剑,在岁月长河中愈显锋芒。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这凝聚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的精神丰碑,正穿透历史云烟,为新时代赶考之路注入磅礴伟力。
以精神为炬,在传承血脉中筑牢信仰之基。伟大抗战精神是民族基因的时代表达,其核心在于对信仰的绝对忠诚。面对强敌环伺、山河破碎的危局,中国共产党高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以“四万万人齐蹈厉”的磅礴力量,将“一盘散沙”凝聚成“钢铁长城”。在意识形态领域暗流涌动的今天,党员干部更需从抗战精神中汲取“政治三力”的淬火剂——以理论清醒破除认知迷雾,将“两个确立”融入血脉;以历史自觉抵制虚无思潮,让“两个维护”成为行动本能;以战略定力应对百年变局,使信仰坐标始终锚定复兴航向。唯有筑牢信仰之基,方能在乱云飞渡中挺立时代潮头。
以精神为犁,在破壁攻坚中砥砺担当之刃。抗战史诗昭示着“力量的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的深刻哲理。从《论持久战》的战略智慧到敌后战场的烽火硝烟,中国共产党以“革命加拼命”的意志开辟出“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当下,面对科技封锁的“卡脖子”之困、改革深水的“硬骨头”之阻,党员干部当传承“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以“逢山开路”的闯劲突破创新壁垒,将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作为新时代“上甘岭”;以“滚石上山”的韧劲破除体制梗阻,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一线锻造“铁肩膀”;以“向险而行”的拼劲抵御风险挑战,让斗争精神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中淬火成钢。精神韧性的锻造,终将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破冰之力。
以精神为桥,在凝聚共识中激荡复兴伟力。抗战烽火中,“母亲送儿打东洋”的悲壮,“华侨捐资赴国难”的赤诚,共同书写了全民族命运与共的精神史诗。在民族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之际,伟大抗战精神更显凝聚价值——需以爱国情怀浇筑团结根基,用共同历史记忆抵制分裂逆流,让“两岸一家亲”的血脉纽带消融隔阂坚冰;需以必胜信念激扬奋斗豪情,将个人梦想融入复兴伟业,使十四亿人砥砺奋进的足音汇聚成时代最强音;更需以人类情怀拓展文明格局,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彰显“以斗争求和平”的中国智慧,让和平发展的火炬照亮人类未来。精神共同体的构建,正是战胜一切惊涛骇浪的定海神针。(汪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