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我们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载岁月流转,烽火硝烟虽已散尽,但伟大抗战精神如不灭的火炬,始终照亮中华民族前行的道路。14年浴血奋战中,中国人民以钢铁意志筑起抵御外侮的长城,用团结、牺牲与坚守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广大党员干部当赓续这份跨越时空的精神血脉,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攻坚克难、奋勇前行的磅礴力量,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续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华章。
从“四万万人齐蹈厉”的团结伟力中,汲取“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奋进力量。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同心同德、携手并肩的胜利。彼时,无论是正面战场的浴血拼杀,还是敌后战场的游击抗争;无论是工人夜以继日生产军需,还是农民节衣缩食支援前线;无论是青年学子投笔从戎奔赴疆场,还是妇女儿童组织募捐传递温暖。亿万同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一盘棋”的共识凝聚起“一根绳”的力量,最终打破了“亡国论”的阴霾。如今,面对改革发展路上的“硬骨头”、乡村振兴中的“拦路虎”、民生保障里的“揪心事”,我们更需传承这份团结精神。党员干部要主动当好“粘合剂”,既要在政策落实中倾听群众心声、汇聚群众智慧,又要在矛盾化解中凝聚各方共识、形成工作合力,让“众人拾柴”的热度转化为“众志成城”的实效,让团结成为新时代奋斗路上最坚实的底色。
从“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牺牲壮举中,汲取“挺身而出、担当尽责”的奋进力量。14年抗战历程中,无数英雄儿女用生命诠释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中孤身作战,胃里只有草根、树皮和棉絮,却始终坚守阵地直至最后一刻;“狼牙山五壮士”为掩护大部队和群众转移,将敌人引上绝路,毅然跳崖彰显气节。他们以“我将无我”的奉献,换来了民族的存续、人民的安宁。新时代虽无枪林弹雨,但“担当”二字的分量从未减轻。面对急难险重任务,党员干部当以先烈为镜,主动挑起重担、迎难而上:在防汛抗旱一线筑牢“安全堤”,在民生服务窗口办好“贴心事”,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去”的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从“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抗争意志中,汲取“不屈不挠、勇毅前行”的奋进力量。抗日战争是一场实力悬殊的艰难抗争,从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到百团大战振奋全国抗战士气;从根据地军民在封锁中开垦南泥湾、发展生产自给自足,到无数军民在绝境中坚守信念、绝不投降。中国人民始终以“压不垮、打不倒”的顽强意志,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困境中开辟道路。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跨越险滩、走向复兴的关键支撑。当前,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前进路上既有难得的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党员干部要从抗战精神中汲取“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气,面对发展中的新问题不回避、面对改革中的硬骨头不退缩,以“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以“啃硬骨头”的闯劲攻坚克难,在新时代的奋斗中书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英雄史诗”。(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