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作为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必须坚持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将党建嵌入老旧小区改造、居民政策宣传等关键场景。例如在改造项目中,党员牵头组建居民议事会,协调施工方与居民诉求,实现从单方决策到多元共治的转变。这种模式既强化了网格化管理,也通过党员先锋岗实践检验了党的政策执行力。
服务创新:从标准化到精准化的跃升
新时代社区工作需要突破传统事务性服务,向需求导向型升级。一方面建立网格化管理体系,整合综治、代办等功能,形成“网格员摸排—社区接单—相关部门回应解决”的工作流程;另一方面针对“一老一小一困”群体,开发智慧平台、老有所学、幼有所乐等定制服务。社区通过居民点单,单位共建启动书记项目,将停车位增设、充电桩安装等民生问题转化为可量化、可追踪的服务清单。
群众参与:激活共治共享的内生动力
基层治理效能最终取决于群众满意度。通过培育社区志愿者队伍、搭建线上议事厅、居民协商议事平台等渠道,推动居民从旁观者向建设者转变。这种机制既符合完善共建共治共享制度的要求,也通过赋予居民决策权,构建了情感共同体与责任共同体。
队伍建设:锻造新时代社区铁军
破解社区工作者留人难问题,需构建职业发展双通道。横向推行社工师职称评定与薪酬挂钩机制,纵向打通优秀工作者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晋升路径。同时建立储配干部培养体系,通过参与社区矛盾调解、项目跟进等实践工作,提升个人综合能力,提高队伍整体应急处突能力。只有当社区工作者真正成为有奔头的职业,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人才基石才能稳固。(胡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