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是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让党员教育培训真正从“软任务”变成“硬支撑”,从“大水漫灌”转为“精准滴灌”,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以需定训,靶向发力,筑牢干部培训“需求链”。干部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提升培训质效,关键在于变“我们教什么”为“干部需要什么”,实现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匹配。实践中,需坚持问题导向与发展需要相结合,通过深入调研、座谈走访等多种形式,全面摸清干部的能力短板和履职需求。在此基础上,围绕中心工作和重点领域,科学制定年度培训计划,确保培训内容与岗位要求紧密衔接,与干部成长同频共振。同时,要遵循“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实施分级分类培训。针对镇村干部,重点围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集体经济等实务内容开展精准培训;面向农村骨干和广大群众,则侧重政策解读、农业技术、乡风文明等内容的普及与指导,使培训真正成为赋能干部、推动发展的“加油站”。
活化载体,多维拓展,延伸干部培训“阵地链”。阵地是培训的载体,其活力与广度直接决定了培训的覆盖面和吸引力。构建多元化、立体化的培训网络,更是打通教育培训“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保障。各基层党组织应着力建强党委党校主阵地,推进规范化建设,优化管理服务,完善课程体系,积极推广案例教学、研讨交流、模拟实践等互动式教学方法,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有效整合区域资源,将村级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区域支撑点,并充分挖掘本土特色资源,建设一批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现场教学点,形成“主阵地+区域点+特色点”的功能互补、覆盖全面的培训网络。要坚持常态化举办各类培训班次,确保干部获得系统、持续的培训,有效打通基层教育培训的“神经末梢”。
实效为本,闭环检验,增强干部培训“成果链”。干部培训,成效是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必须树立实效导向,建立健全训前、训中、训后全链条管理机制,推动学用结合、学以致用。要立足地区发展需求与干部群众关切,科学设置培训内容,核心在于提升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要强化实践锻炼,将关键岗位和复杂环境作为检验培训成效的“试金石”,有计划地选派干部经受历练,以增强其专业素养和实战本领。同时,需高度重视训后跟踪问效,通过走访调研与日常考核,持续评估干部的履职表现与能力提升,并将结果反哺于培训设计的优化,形成良性循环。最终,要推动培训与服务群众深度融合,引导干部将所学所获转化为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中彰显培训实效,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包小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