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干事中出现失误的同志,态度与方式既关乎干部个人的成长发展,更直接映照党的作风形象与组织温度。站在新时代锻造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高度,对待此类失误,不能简单以“结果论英雄”、用“容错”代替“严管”,而应紧扣“三个区分开来”核心要求,将干部在改革探索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与明知故犯、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清晰划界。既要通过常态化监督、针对性提醒,帮助干部及时校准偏差、规避风险,做到“严管”不缺位;更要通过明确容错清单、规范纠错流程,为敢于担当者卸下“怕出错”的思想包袱,让“厚爱”有温度,真正让干部敢闯敢试而不逾矩。
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是破解“洗碗效应”、激发干部干事活力的关键举措,更是组织为实干者撑腰、为担当者鼓劲的制度保障。要让机制真正落地见效,需从“容”与“纠”两端同时发力:一方面,要科学界定容错边界,结合岗位性质、任务难度、主观态度等因素,明确哪些失误可容、哪些错误必纠,避免“一容了之”或“一错否决”;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纠错闭环,对干部出现的失误,及时启动复盘分析,帮助找准问题根源,通过业务培训、经验传授、岗位历练等方式,助力干部补齐能力短板,从“纠错”走向“成长”。同时,要强化正向激励导向,对容错后表现突出、实绩显著的干部,在评优评先、选拔任用中一视同仁,打破“干与不干、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怪圈,让“愿干事、真干事、干成事”成为干部队伍的主流风尚。
“为官避事平生耻,重任千钧惟担当。”新时代新征程,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矛盾挑战层出不穷,比“不犯错”更重要的,是敢于直面问题、勇于扛起责任的担当精神。破解“洗碗效应”、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本质上是为了树立“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的鲜明导向,让每一位愿干事、敢干事的党员干部,都能卸下思想包袱、打消后顾之忧,在新时代的广阔舞台上放开手脚干事业、甩开膀子谋发展。这既是对干部个人成长的关怀,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唯有旗帜鲜明地为实干者撑腰,才能凝聚起万千干部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李小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