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治 > 网评 > 正文

党员干部公职人员酒驾屡禁不止需做好监督管理“通篇文章”

2021-12-10 10:25:37 | 来源: 中廉在线

近期,党员干部公职人员酒驾肇事等违法违纪行为接连曝光,其中不乏身处要职的领导干部被曝出酒驾,一时激起各级党员干部的高度关注。令人叹息的是,尽管酒驾事件在持续通报曝光,仍有不少党员干部公职人员“知法犯法”,酒驾屡禁不止,究其原因:

一是酒风文化有所抬头,党员干部酒驾仍禁而不绝。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酒风文化得到极大遏制,但近两年来,部分地方酒风又有所抬头,少数党员干部“偷着喝”“暗着喝”“变法喝”等问题仍“私下流行”。如:有的干部让饭店清场,锁起门来喝酒;有的干部把酒局设到机关食堂,藏起来喝酒;有的干部干脆在家中宴请,觥筹交错;还有的干部开车二三十公里,在远离市区的地方喝酒。

二是特权心理使党员干部穿上“假想保护衣”。个别党员干部法纪意识淡薄,对党纪国法缺少敬畏,思想麻痹大意,总是抱有侥幸心理,明知故犯。如:有的干部敢在工作日饮酒、饮酒后敢开车上路、上路肇事后敢逃逸、逃逸后敢找人顶包,背后是相信“人能平事”“权大于法”的心理。一些执法人员表示,越往基层,大小干部越是“父母官”,穿着层层“保护衣”,检查人员很难对领导干部严格执法。“人情”“面子”“关系”严重削弱酒驾监管力度和法律严肃性,助长干部酒驾。

三是对党员干部酒驾曝光力度不够,持续震慑不足。如:有的地方发生干部酒驾事件后,仍存在“捂丑”删帖、通报避重就轻的“潜规则”,警示教育作用被大大削弱。有的地方发生党员干部酒驾醉驾事故,警方只按照一般交通事故通报,未提酒驾、肇事人党员干部身份等情况,待媒体报道后才公布这些事实。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是力戒“酒桌文化”“酒场潜规则”等顽疾陋习,进一步加强对党员干部及公职人员的“八小时”内外的日常行为管理监督,严明公职人员禁酒控酒要求,督促引导广大党员、公职人员带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树牢纪法红线意识,加大对酒驾醉驾违法犯罪行为的监督惩处力度,保持严管严查严处高压态势。

二是利用技术性手段提升党员干部酒驾治理水平,通过改进酒驾管理系统和酒精检测设备技术,杜绝干部酒驾打招呼、说人情现象,实时上传监测数据、快速固定证据,任何人无法寻机“洗白”,让干部酒驾无处遁形,或通过异地交叉执法等手段,多部门联合开展党员干部酒驾专项治理行动,提高违法成本,对查获人员身份坚持“现场必问、信息必录、真伪必核”,及时筛查发现涉及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的酒驾醉驾问题,进一步约束干部,全面从严治党。

三是地方政府应敢于“亮丑”,不纵容、不护短,及时通报典型案例,并主动向社会曝光案情详情,在大范围内开展警示教育,让监督、震慑常在,真正达到“曝光一个、警醒一片”的效果。对于被通报的党员,所涉及单位、党组织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谈心谈话,教育引导当事党员干部、公职人员认真对待监督,认清错误,放下包袱,强化自觉接受调查处理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中共西畴县委组织部 陈玉旭)

责任编辑:李巧珊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