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中华民族在14年浴血奋战中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硝烟散尽,精神永存。那些镌刻在山河间的英雄史诗,那些熔铸在血脉里的家国情怀,跨越八十载岁月依然滚烫,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断激荡起奋进的回响。
烽火淬初心,英雄壮歌铸丰碑。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永远定格在民族记忆深处。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联“冰趟子战斗”的雪野枪声,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点燃的全民族抗战烽火;从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到百团大战掀起敌后抗战的壮阔波澜,无数中华儿女用血肉之躯在华夏大地上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杨靖宇将军在零下四十度的林海雪原中,以树皮草根充饥仍坚持战斗,直至壮烈牺牲;赵一曼同志在酷刑面前坚贞不屈,留给儿子的家书中“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的字句,成为穿越时空的精神教材;“狼牙山五壮士”为掩护大部队转移,把敌人引上绝路,用生命诠释了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这些英雄故事不是泛黄的书页,而是跃动的精神火种,他们用热血与忠诚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永远不会弯曲,当民族危难之际,总有挺身而出的勇士用生命守护家国。
山河铭忠魂,精神坐标照古今。在神州大地上,每一处抗战遗址都是一座精神地标,每一个英雄地名都是一段活态历史。北京的佟麟阁路、赵登禹路、张自忠路,三条以抗日英烈命名的街道,串联起城市的记忆密码;哈尔滨的靖宇大街、尚志市,用英雄的名字标注着黑土地上的抗争足迹;上海四行仓库纪念馆里,那面布满弹孔的西墙依然挺立,无声诉说着“八百壮士”孤军御敌的壮烈;云南腾冲国殇墓园中,上万座墓碑整齐排列,记录着中国远征军收复失地的惨烈牺牲。这些地名、碑刻、文物构成了立体的历史教科书,让我们在行走间触摸历史温度。当我们在延安革命纪念馆看到那盏陪伴毛泽东同志撰写《论持久战》的煤油灯,能感受到真理之光如何照亮抗战前路;当我们读到左权将军牺牲前写给妻子的最后一封家书,“我担心着你及北北,你入学后望能好好恢复身体”的柔情与“为民族解放事业牺牲,是光荣的”的坚定交织,更懂得了英雄也是血肉之躯,却因家国大义选择了负重前行。这些精神坐标穿越时空,让抗战精神在代代相传中永葆生机。
薪火永相传,砥砺奋进新征程。铭记历史不是为了沉湎过去,而是为了让精神力量转化为前进动力。伟大抗战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团结奋斗、自强不息、不畏强暴、敢于胜利的精神结晶。80年来,从建国初期的艰苦创业到改革开放的开拓进取,从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到抗击疫情的众志成城,抗战精神始终是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纽带。今天,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更需要从抗战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科研工作者勇攀高峰,在芯片、航天等 “卡脖子”领域攻坚克难,是对“自强不息”的当代诠释;青年一代在乡村振兴一线挥洒汗水,用知识赋能农业农村,是对“匹夫有责”的生动践行;无数普通人在平凡岗位上精益求精,用实干创造价值,是对“团结奋斗”的具体落实。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新时代的我们唯有将个人梦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才能让抗战精神在新征程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八十年岁月流转,精神之火永不熄灭。从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到波澜壮阔的新时代,伟大抗战精神始终是激励中华民族前行的强大力量。中华儿女当在铭记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在缅怀先烈中坚定理想信念,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永远在心中高高飘扬,用实干担当书写新时代的英雄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这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与荣光。(徐孜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