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解决矛盾和问题,就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拜群众为师,深入调查研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破解发展难题的“活字典”,广大党员干部开展调查研究,唯有把“办公桌”搬到群众身边,以群众为师、向实践学习,才能让调研成果真正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拜人民为师,要放下架子“问需于民”,在倾听民声中找准问题症结。习近平总书记开展调研工作时,始终坚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无论是在陕北梁家河与村民一起拉家常、议生计,还是在浙江安吉走遍乡村听群众谈生态保护的想法,都体现着“把群众当老师”的鲜明态度。群众的急难愁盼,藏在街头巷尾的闲聊里,躲在田间地头的叹息中,也显在办事窗口的期待中。新时代党员干部开展调研,不能搞“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的形式主义,要主动走进田间地头,用“沾泥土”的脚步、“带露珠”的话语,听群众说真话、讲实情,把群众反映的“小事”当作调研的“大事”,从群众的吐槽抱怨中找到工作的堵点难点,让调研靶向更精准、方向更明确。
拜人民为师,要沉下身子“问计于民”,在汇聚民智中破解发展难题。从安徽小岗村村民按下红手印探索“大包干”,到浙江枫桥群众创造“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治理模式,再到近年来各地群众自发形成的“直播助农”“共享农房”等乡村振兴新路径,无不证明群众的实践智慧是破解难题的“金钥匙”。新时代党员干部开展调研,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不仅要听群众的“表扬话”,更要听“批评语”;不仅要去工作成效好的“样板点”,更要去矛盾集中、情况复杂的“薄弱处”。要以“小学生”的姿态,认真学习群众在生产生活中摸索出的好经验、好做法,把分散的群众智慧汇聚成破解难题的集体力量,让调研成果成为推动工作的“施工图”。
调查研究的本质,是党联系群众的“连心桥”,更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实践课”。拜人民为师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融入调研的每一个环节、体现在工作的每一个细节。新时代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唯有始终保持“向人民学习”的谦逊态度,以调研为笔、以民智为墨,在深入群众中汲取力量、在倾听民声中校准方向,才能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民忧、惠民生、促发展的实际成效,让党的方针政策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起最广泛的群众力量。(李小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