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重托,是党员干部履职尽责的“双刃剑”。用好公权力,既是政治要求,更是能力考验。新时代党员干部必须清醒认识到,公权力的运用不是简单的“做与不做”选择题,而是政治智慧、法治思维、群众路线的综合运用。
政治能力是公权力运用的“定盘星”。公权力姓“公”不姓“私”,必须始终站稳政治立场。党员干部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把“两个维护”贯穿工作全过程。面对复杂局面,要自觉对标党中央决策部署,确保权力行使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强弱,直接决定公权力运用的成色。
法治思维是公权力运用的“紧箍咒”。法治是公权力运行的轨道。党员干部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决策时牢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执行时严格遵循程序正义,监督时主动接受法律约束。只有让法治成为思维习惯,才能避免权力任性,防止“破窗效应”。
群众路线是公权力运用的“试金石”。公权力来自人民,必须服务人民。党员干部要深入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权力运用的根本标准。要善于倾听民声,解决民忧,在化解矛盾中检验宗旨意识,在为民办事中锤炼工作本领。群众的口碑,才是公权力运用的最高奖赏。
担当作为是公权力运用的“动力源”。公权力不是“保险箱”,而是“责任状”。面对改革发展难题,党员干部要敢于迎难而上,主动担当作为。既要杜绝“躺平”思想,防止权力空转;又要避免“冒进”倾向,确保权力规范运行。在攻坚克难中展现政治担当,在为民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使命呼唤新作为。党员干部要牢记“权为民赋、权为民用、利为民谋”,把用好公权力作为终身课题,不断提升政治能力、法治素养、群众工作本领和担当精神,让公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服务中闪光,真正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程盈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