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淮南子·氾论训》中“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的论断,不仅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精髓,更穿越千年时空,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形成深刻共鸣。无论是古代贤君追求的“政在养民”,还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践行的“以人民为中心”,都印证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治国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民。
以民为本是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政治智慧,更是经过历史检验的治国良策。回溯历史,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井田、奖耕织”,本质是通过解放生产力让百姓安居乐业,为秦国富强奠定根基;唐代“贞观之治”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以“利民”举措缓和社会矛盾,成就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治世图景。这些历史实践表明,唯有把“利民”作为施政核心,才能凝聚民心、稳固国本。立足新时代,这一历史经验被中国共产党人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从脱贫攻坚战中“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数百万党员干部深入贫困一线,带领群众发展产业、改善民生,实现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到乡村振兴战略中“为民办实事”的具体行动,驻村干部扎根基层,解决群众饮水、教育、医疗等急难愁盼问题——这些实践无不彰显新时代党员干部对“利民为本”的坚守。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更应从历史经验中汲取力量,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既要“身入”基层,常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听民声,摸清群众需求的“痛点”“难点”;更要“心到”群众,把群众的“小事”当作“大事”办,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解决好就业、养老、住房等民生问题,让“利民”从理念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成效。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这是中国共产党从百年奋斗中得出的根本结论。回顾党的百年历程,从革命时期依靠人民群众“小米加步枪”推翻三座大山,到建设时期发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成独立的工业体系;从改革开放时期尊重人民首创精神,鼓励群众大胆探索,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到新时代凝聚人民智慧力量,在科技、国防、民生等领域取得历史性成就,每一次重大突破、每一个辉煌成就,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参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不仅是治国理政的服务对象,更是推动国家发展的主体力量。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既要健全民主制度,拓宽民主渠道,让群众有更多机会参与政策制定、监督政务运行,确保治理决策体现人民意志、符合人民利益;更要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鼓励群众在创新创业、基层治理、文化建设等领域积极作为,让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成为推进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深刻认识“人民力量”的重要性,放下“官架子”、甘当“小学生”,拜人民为师,从群众的实践创造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治理合力。
从《淮南子》的古老智慧到新时代的治国实践,“利民为本”始终是中国治理理念的核心主线,“人民至上”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立场。当前,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更需牢牢锚定“利民为本”的根本遵循,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新时代党员干部要以历史为镜、以人民为秤,把“利民”的初心融入每一项工作,把“为民”的行动落到每一个细节,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唯有如此,才能凝聚起亿万人民的磅礴力量,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李小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