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党员是党员队伍中极具活力的“流动因子”,他们遍布大江南北、各行各业。“流动党员往哪儿找、怎么教、如何用?”一直是基层党建的“必答题”。基层党组织在探索构建全链条、多维度的流动党员服务管理体系,推动流动党员“不失联”“不掉队”“不缺位”过程中,关键要把握“找、育、用、暖”四字诀,真正让流动党员从“口袋”里亮出来、从网络上连起来、从岗位上用起来、从心底里暖起来,真正让流动党员找到“家”的归属感,全面激活基层治理与发展的“红色动能”,。
“织密“红色经纬”,把党员“找回来”。“找党员”的工作必须做细做实,组织网络必须主动延伸、有效覆盖,才能为后续服务管理筑牢根基。。基层党组织要探索建立流入流出地联动管理体系,做到“流出不漏管、流入不失联”。线上开通“登记直通车”,线下利用节假日开展“敲门行动”,精准掌握流动党员信息,让“隐形党员”重新亮相。依托平台载体设置流动党员党支部,定期开展党员活动,真正实现组织覆盖从“有形”到“有效”,将组织的触角精准地伸向每一位党员,让每一位“游子“都能感受到“家”的召唤。
开设“云端课堂”,让党员“学起来”。党性教育不能因党员“流动”而“断线”,更需创新形式、精准施教。基层党组织要整合“学习强国”“先锋网站”等平台资源,建立微信学习群,定期推送微党课、政策解读等内容,让党员随时随地“充电赋能”。将技能培训与党性教育融合,让学习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温度”,方能在潜移默化中锤炼流动党员的党性修养,为其发挥作用储备“能量”。当学习能够真正服务于党员的成长与发展,满足其精神与能力的双重需求,党员的参与感和获得感自然会显著提升。
搭建“干事舞台”,使党员“冲在前”。流动党员并非基层治理的“旁观者”,更应是“参与者”“主力军”。基层党组织可以通过设立“流动党员先锋榜”,发布信息员、调解员等岗位,鼓励党员亮身份、领任务、作表率。从“信息员”到“攻关者”,从“宣传员”到“创业者”,当他们的一技之长有了用武之地,当乡情乡愁化为建设家乡的实际行动,流动党员就能从“被管理者“转变为基层治理的“合伙人”,释放出强大的“红色效能”。
健全“暖心机制”,把党员“聚起来”。组织的温度,是流动党员“心向组织”的根本。基层党组织应当主动创新服务方式,通过“家书传情”等方式,传递组织的牵挂;建立“1+N”联系机制,强化交流沟通;通过评选表彰、推荐“两代表一委员”等方式,增强流动党员的归属感、荣誉感。当组织把流动党员当成“自家孩子”,流动党员自然会把组织当成“自家港湾”,从而凝聚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这种基于情感认同与归属感的内生动力,是实现人心凝聚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王红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