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是以实践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的认识活动,核心在于“调”与“研”的有效衔接。
以调查作前提,聚“沾泥土”素材,岂能“靠笔生花”凑数据?调查研究不扎实、装样子,决策就会出问题。调查的核心,从来不是“笔杆子”的编造,而是“脚杆子”的丈量。党员干部必须亲力亲为,真正迈开步子走进群众家门,放下架子坐上群众板凳,用家常话拉近距离,用真心换实情,而非躲在办公室用笔墨编造亮点、虚构成效。毛泽东同志在寻乌调查时,顶着烈日走访商户农户,连“豆腐多少钱一斤”“农民每年交多少租”都一一记录,这份浸满“泥土味”的素材,正是后续决策的坚实依据。唯有弯腰俯身,让双脚沾满泥土,才能收集到有温度、有分量的素材,为研究奠定实实在在的基础。
以研究作深化,融“真民情”信息,岂能“靠笔生花”造对策?调查是发现问题的起点,研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调查听意见反映,不思解题方案,或是习惯于当“二传手”,遇难题便推诿上交,调研就会失之于“烂尾”。研究的深意,在于扎根群众聚焦真问题。要从“沾泥土、带露珠” 的一线素材中探寻规律、提炼本质,始终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来,围绕着解决问题寻对策。唯有如此,才能让研究跳出纸上谈兵的窠臼,避免用华丽辞藻包装“空心对策”,真正把群众摸索的“土办法”提炼成可复制的“好经验”,把基层暴露的小问题化解为推动发展的突破口,让调研成果真正落地见效、惠及民生。
调查研究相济,解“群众忧”难题,岂能“靠笔生花”交答卷?调查与研究是拧成一股绳的解题工具,最终要落在解民忧的实效上。调查阶段明“是什么”“怎么样”,摸清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清单;研究阶段答“为什么”“怎么办”,探寻破解难题的路径方案。二者需以“准”字贯穿全程,在详细占有“沾泥土”的一手材料基础上,经交换、比较、反复的深度思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方能提炼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唯有“调”得实、“研”得深、“解”得准,调研答卷上的文字才会褪去“纸墨味”,化作群众眉眼间的笑意,这正是对调查研究相济最生动的诠释,也是对共产党人初心使命最扎实的践行。(杨晴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