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减负绝非“躺平”的借口,更不是工作“缩水”的理由,它本质上是一场“减法”与“加法”的辩证重构:减去的是文山会海、过度留痕的“虚负”,加上的是为民服务、真抓实干的“实功”;卸下的是层层加码、多头重复的“包袱”,扛起的是扎根一线、破解难题的“责任”。唯有把握好这一核心逻辑,才能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把减负成效转化为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实绩。
基层减负的“减法”,减的是形式主义的“空耗”,为基层干部松绑解困。压缩会议文件数量,让“可开可不开的会坚决不开,可发可不发的文坚决不发”;规范报表台账,杜绝“多头报、重复报”;清理冗余APP,让“指尖工具”回归服务本质而非负担。唯有把这些“空耗”的时间和精力减下来,基层干部才能从“办公室闭环”中走出来,有更多机会去田间地头听民声,到小区楼院解难题。
基层减负的“加法”,加的是为民服务的“实功”,让基层工作回归本源。减负不是“减责任”,更不是“减服务”,而是要把减下来的精力,精准投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基层工作的价值,从不在于开了多少会、填了多少表,而在于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赢得了多少群众认可。当报表不再“垒成山”,干部才能静下心来分析数据背后的民生需求;当会议不再“满天飞”,干部才能沉下身去跟踪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当“指尖负担”回归“指尖服务”,干部才能用手机收集群众诉求,而非应付打卡签到。这种“加法”,加的是对群众的关注度,加的是解决问题的执行力,加的是推动发展的专注力,让基层工作真正从“纸上谈兵”转向“真抓实干”。
做好基层减负的“加减题”,关键要构建“减虚功、务实功”的长效机制。一方面,要持续深化“源头治理”,从上级部门抓起,杜绝“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的传导模式,建立“任务清单”制度,明确哪些工作必须做、哪些可以简化,避免层层加码;另一方面,要优化考核评价体系,把“群众满意度”“问题解决率”“发展实绩”作为核心指标,取代“报表完成度”“会议出席率”等形式化标准,让基层干部的“辛苦指数”真正转化为群众的“幸福指数”。同时,也要为基层干部“撑腰鼓劲”,建立容错纠错机制,鼓励他们在减负后大胆探索、主动作为,不用担心“干得多错得多”。唯有如此,才能让基层减负不只是“一阵风”,而是成为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的“长久计”。
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阵地”。基层减负这场“加减运算”,减的是负担,加的是责任;减的是形式,加的是实效。当基层干部不再被“虚功”捆绑,能够心无旁骛地走村入户、干事创业,当基层工作不再被“空耗”拖累,能够聚焦民生、聚力发展,减负工作才算真正达到了目的。这既是对基层干部的关怀,更是对群众期盼的回应,群众需要的从来不是“看起来很忙”的干部,而是“干得实在”的公仆;基层需要的也从来不是“堆得很高”的台账,而是“落得很实”的成效。(李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