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泛黄的《寻乌调查》,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解剖麻雀”的实践智慧;一句“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激荡着跨越九十五载的思想回响。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纵深推进的当下,回望1930年马蹄岗小楼里的灯火,照见的不仅是革命年代破局求真的方法论,更蕴含着新时代赶考路上校准航向的坐标系。当历史与现实在时空长河中交汇,寻乌调查的唯实求真精神,正成为解锁基层治理现代化难题的“红色密钥”。
让“唯实”破虚妄,校准政治坐标的方位感。寻乌调查最鲜明的品格,是刀刃向内的清醒认知。面对“身子下山、思想还在山上”的困境,毛泽东用20天走访叩开基层实情之门,用8万字报告祛除教条主义迷雾。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较真,恰是今天破除“指尖形式主义”“数据注水”的利器。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基层的当下,个别地方将“云端报表”等同群众口碑,用“智能算法”替代田间问需,看似技术赋能,实则背离了调查研究的本质。新时代的“唯实”,既要善用卫星遥感监测民生温度,更要保持“赤脚踩泥”的质朴;既要建立“问题清单”精准画像,也要警惕“技术依赖”催生新的官僚主义。政治坐标的校准,本质是群众立场的回归。从脱贫攻坚的“一户一策”到乡村振兴的“一村一品”,从老旧小区改造的“问需于民”到营商环境优化的“问计于企”,唯实精神始终是政策制定的压舱石。当“群众满不满意”成为衡量工作的唯一标尺,“唯上不唯实”的虚火自然无处遁形。
让“求真”锻韧性,激活制度创新的源动力。马蹄岗小楼的灯光,照亮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方向,更烛照出制度创新的生成逻辑。毛泽东在寻乌厘清富农政策、商业政策的困惑,启示我们:真问题永远藏在矛盾最深处,真答案始终写在实践第一线。当前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硬骨头”往往裹挟着利益固化的坚冰,破解之道不在文件堆砌的“纸面创新”,而在脚沾泥土的“田野洞察”。赣南老区从“柑橘滞销”到“百果飘香”的产业蝶变,深圳寻乌“双向奔赴”催生的“红色文旅IP”,无不印证着“调查出真知、真知促变革”的实践逻辑。制度韧性的锻造,离不开对规律的敬畏。建立“调研前置”决策机制,将田野调查作为政策出台的必经程序;完善“效果回溯”评估体系,用群众获得感检验改革含金量;构建“基层观测点”网络,让田间地头的“弱信号”成为制度调适的“强依据”——这些新时代的“寻乌方法”,正在将“求真”基因植入治理肌理。
让“叩问”砺初心,淬炼赶考路上的方法论。95年前叩响商铺木门的笃笃声,至今仍在叩击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寻乌调查启示录中最宝贵的,不是某个具体结论,而是“甘当小学生”的谦逊姿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执着精神。在“两个大局”交织的今天,有的干部把“打卡式调研”当履职标配,将“盆景式典型”作工作成绩,这种背离初心的功利主义,恰需用寻乌精神来纠偏。真正的调查研究,当如老农耕作般深耕细作,像匠人琢玉般精益求精,若没有“把板凳坐热”的耐心、“将问题掰碎”的细致,便难觅破解难题的“锁钥”。方法论的迭代,呼唤知行合一的境界。建立“调研—决策—落实—反馈”的完整闭环,让纸上蓝图对接大地经纬;推行“穿透式调研”,透过数据表象触摸民生脉搏;创新“协同调研”机制,打破部门壁垒形成破题合力——这些与时俱进的实践,正是对寻乌精神最生动的传承。(汪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