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团寻常的面团,经指尖揉捏、塑形、着色,便化作一只只憨态可掬的水豚“噜噜”,仿佛下一秒就要跃出掌心。安徽芜湖古城的面人师傅,以三十年的坚守为纸,以不竭的创新为墨,在这方寸之间的面团上,绘出了非遗传承的崭新画卷——让这门国家级非遗技艺,不仅没有湮没于网络时代,反而破圈走红,绽放出跨越古今的璀璨光芒。
坚守为基,创新为魂,老手艺迎来新生命。三十年光阴,这位面人师傅与面团为伴,在反复打磨中筑牢技艺根基。无论是传统纹样的勾勒,还是色彩搭配的掌控,每一处细节都凝结着专注与匠心。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并未固守传统的藩篱,而是敏锐捕捉时代审美,将水豚“噜噜”等萌趣形象融入创作。当古老面塑遇见潮流元素,当指尖技艺契合年轻口味,非遗便不再是尘封的记忆,而成为鲜活、可感的“国潮”符号,从博物馆的橱窗走进日常,走进年轻人的心里。
慢工雕琢时光,匠心回应时代。面人师傅的走红,不止于技艺的创新,更在于其背后“慢工出细活”的工匠精神,唤醒了整个社会的集体怀念与深层呼唤。工业化浪潮下,速成与量产成为常态,流水线产品的标准化充斥生活,人们习惯了高效便捷,却渐渐遗忘了手工创作中独有的温度与时间的厚重。捏面人所代表的“慢”,恰是对浮躁生活的一种温柔抵抗——每一件作品都独一无二,每一道纹理都蕴含专注,每一次塑形都承载敬畏。人们追捧面塑,其实是在追寻一种“慢下来”的生活理想,是对品质与内涵的再度认同,也是为心灵寻一片宁静栖息之地。
非遗活化潮涌动,文化自信谱新篇。这份走红并非孤例,而是近年来“非遗活化”浪潮中的一个生动切面。从苏州缂丝的直播织锦,到云南扎染的时尚转身,再到剪纸、皮影的跨界融合,越来越多的传统手艺以新姿态走进大众视野。手艺人主动拥抱时代,用现代语言讲述古老故事;国家政策持续赋能,平台流量也向优质文化内容倾斜。这一切,共同构建起传统技艺复兴的肥沃土壤。面塑的“出圈”,不仅是个体匠人的胜利,更是非遗传承的时代写照——它印证了:只要找到与时代对话的方式,古老技艺便永不褪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在创新中生生不息。
指间有春秋,面团藏山河。芜湖面人师傅的坚守与创新,为非遗传承写下了生动注脚。同时,也激励着更多人接过时代的接力棒,让沉睡的技艺走出深巷、浸润人心,让中华文脉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生长出更璀璨的风景。(储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