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24岁的路生梅怀揣“到祖国最艰苦地方去”的赤诚,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奔赴贫瘠的陕北佳县,以半个世纪的扎根坚守,在黄土高原上书写了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医务工作者的使命答卷。她的事迹,不仅是个人对信仰的践行,更折射出我们党“始终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根本宗旨,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在基层一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最生动的榜样指引。新时代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当以路生梅精神为奋进引擎,让信仰如“梅”绽放,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蓝图在每一寸土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从芳华青年到白发“路奶奶”,支撑路生梅扎根陕北的,是深沉的爱国情怀。一句“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让她跨越千里驻守佳县,目睹当地人在“土袋里”生孩子、用生锈剪刀剪脐带的困境,她才真正读懂建设大西北的意义。她以“既来之则安之,为国家负责”的信念,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新时代党员干部生逢盛世,更应把爱国情怀转化为干事创业的激情,将学识才干融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以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
“这里的人是最需要我的人,这个地方也就是最需要我的地方。”路生梅入党思想汇报中的朴实话语,是党员干部坚定信仰的生动写照。她几十年奔走于佳县23个乡镇,为特殊人群上门问诊,彻底消除了当地新生儿破伤风死亡隐患。她多次拒绝北京等地的邀约,只为兑现入党时“为佳县服务50年”的誓言。新时代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更要以入党誓词为标尺,把初心使命刻进日常、融入岗位,用“一辈子干好一件事”的执着,将思想汇报中的铮铮誓言,转化为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实际成效,让信仰在实践中熠熠生辉。
“共产党员就是人民群众的勤务员”,路生梅用一生践行这一理念。40多次人工呼吸救活窒息婴儿,连续8小时抢救肠穿孔病人后累到昏睡;她不坐等病人上门,而是主动进山下乡找病人,用医者仁心赢得百姓真心——群众帮她生火御寒,同事为她输血救命,邻里替她分担生活重担,这份鱼水深情,正是“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的生动诠释。在新征程、新考验中,广大党员干部要以“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主动问需于民、解困于民,真正走进群众心里,以干群同心凝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合力。
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关键在党、干事在人。路生梅的事迹,是新时代党员干部爱国、坚守、为民的缩影。每一名党员干部无论身处何种岗位、肩负何种职责,都当以她为标杆,把个人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局、融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各自岗位上深耕细作、勇毅前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让党的初心使命在新征程上持续焕发时代光芒。(李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