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性,是共产党人立身之本、立业之基、立言之魂、立德之根。纯洁性与先进性,作为党性的核心要义,是我们党历经百年风雨而生生不息、永葆青春活力的精神密码。身处伟大新时代,肩负民族复兴千钧重担,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以“吾日三省吾身”的自觉,在持续不断的党性淬炼中,擦亮政治本色,彰显纯洁先进,成为良好作风与清明政风的坚定实践者和积极营造者。
铸魂补钙,筑牢“信念坚定”的压舱石。党性修养,首在修心,重在铸魂。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在价值多元、思潮激荡的今天,党员干部更需常补精神之钙,筑牢信仰之基。深学笃行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这不是“口头禅”,而是融入血脉、植入灵魂的“导航仪”。当我们真正理解历史为何选择中国共产党、人民为何信赖中国共产党,前行便有了不竭的动力,就能在复杂环境中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政治定力。同时,要对标先进,汲取榜样力量:从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到黄大年“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赤子之心;从张富清深藏功名、坚守初心的淡然,到黄文秀扎根基层、反哺家乡的执着……这些闪亮的名字,是党性光辉最生动的注脚。党员干部当时常以榜样为镜,反观自身,不断净化思想,提升境界。
植根人民,擦亮“服务宗旨”的试金石。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性纯不纯,先不先进,最终要由人民群众来评判。若脱离群众,党性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唯有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主动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市井街巷,与群众坐一条板凳,听他们讲真心话、吐槽话,甚至是牢骚话,以心贴心的“交往”,深切感知民生的温度,方能找准问题的症结,获得智慧的源泉。同时,党性修养绝非“空中楼阁”,最终要落在“办实事”上,聚焦群众在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拿出实招硬招,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当群众脸上露出满意笑容时,便是党性价值最真实地体现。这要求我们必须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浇灌民心。
砥砺作风,磨砺“纪律严明”的金刚钻。“巴豆虽小坏肠胃,酒杯不深淹死人。”党性修养离不开纪律规矩的约束,也离不开优良作风的养成。一个作风涣散、纪律松弛的党员干部,无从谈起纯洁与先进。唯有严守规矩,不越“红线雷区”,把党章党规党纪作为行为准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时刻牢记“堤溃蚁穴,气泄针芒”的古训,慎独、慎初、慎微、慎友,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砥砺品质,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更要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方是一个合格优秀共产党人的所思所为。
担当作为,高扬“实干争先”的风向标。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党性的强弱、先进性的成色,最终要体现在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成效上。面对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工作中的“硬骨头”,是迎难而上还是绕道走?是敢于创新还是因循守旧?这直接检验着我们的党性原则。真正的先进,就体现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担当上。唯有持之以恒攻坚克难,勇挑“千钧重担”,永远追求卓越,力争“走在前列”,以“一日无为、三日不安”的责任感,对标最高标准,追求最好水平,立足本职岗位职责要求,不仅要“过得去”,更要“过得硬”;不仅要完成任务,更要创造经验、作出示范,方能无愧无悔于共产党人的光荣身份。
党性修养,非一朝一夕之功,需终身不懈努力。它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是一次持续深入的“内心革命”。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常掸思想尘、常破“心中贼”,在理论学习的“熔炉”中淬炼,在服务群众的“沃土”里扎根,在纪律规矩的“约束”下成长,在实干担当的“赛场”上争先。唯如此,我们方能不断涵养浩然正气,永葆共产党人的纯洁性与先进性,以个体之“纯净清流”,汇聚成全党之“磅礴江海”,共同营创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和奋发有为的干事氛围,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能!(王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