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粤港澳全运会的“同心之火”照亮南粤大地,这场集区域协同、绿色低碳、科技赋能、全民共享于一体的体育盛会,不仅书写了中国体育的新篇章,更为年轻干部提供了一本鲜活的“成长教科书”。全运赛场的奋斗姿态、办赛实践的创新理念,正是年轻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的生动注脚,蕴含着推动工作、服务群众的深刻启示。
以“协同之力”破局,育就“一盘棋”的协作担当。粤港澳三地打破地理与制度壁垒,以“核心场馆引领、城市协同联动”的格局圆满完成赛事保障,诠释了“湾区一家亲”的深层内涵。新时代干事创业绝非“单打独斗”,而是需要“攥指成拳”的协作精神。年轻干部要树立“全局观”,摒弃“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在区域发展、重点任务中主动补位、密切配合,要像粤港选手并肩作战那样,打破部门壁垒、层级限制,在政策落实、项目推进中加强沟通协作,当好“粘合剂”,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让协同发展的成效惠及更多群众。
以“绿色之责”立身,坚守“可持续”的发展初心。从深海可燃冰“源火”到100%绿电保障,从再生铜吉祥物到改造升级的“一场多用”场馆,全运会的“全链条绿色”实践,践行了“双碳”战略的坚定决心。这对年轻干部而言,正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守生态底线的鲜明指引。年轻干部要把“绿色发展”刻进工作理念,争当“绿色先锋”,在项目审批、城市建设、乡村振兴中优先考虑生态效益,拒绝“短视工程”“政绩工程”,要严格落实环保要求,推动产业升级、能源转型,让绿色成为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以“科技之智”赋能,锤炼“善创新”的履职本领。氢动力巡检机器人、数字人志愿者、5G+8K直播、AI裁判辅助……全运会的“智慧赋能”实践,彰显了中国科技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新时代年轻干部履职不能墨守成规,必须以科技创新思维破解难题、提升效能。要打破“路径依赖”,主动学习新技术、新方法,把数字化、智能化手段融入政务服务、基层治理、民生保障等工作。要像“云上全运村”般打破时空界限,用创新思维破解基层治理中的堵点、难点问题,让科技成为服务群众的“硬核支撑”,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提质增效,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以“为民之心”践行,永葆“接地气”的公仆情怀。全运会1.1万名群众选手参赛,7.1万场“我要上全运”配套赛事,真正实现了“人人可参与、处处有赛场”,诠释了“全民全运、全运惠民”的深刻内涵。这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使命高度契合,提醒着年轻干部要褪去“书生气”、多沾“泥土味”,深入基层、贴近群众。要像全运会下沉赛事资源那样,主动“向下扎根”,始终要把群众需求放在心上,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实事做起,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群众。
从全运赛场到工作战场,精神一脉相承、使命同向同行。年轻干部要从全运会的成功实践中汲取协作之力、绿色之责、科技之智、为民之心,把体育精神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在推动区域协同、绿色发展、科技创新、民生改善的征程中勇挑重担、奋勇争先,以实际行动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干部答卷。(吴烈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