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走进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这句在干部群体中流传的话,道破了一个朴素却深刻的道理:唯有脚沾泥土、身接地气,才能真正与群众心贴心、情相连。“接地气”不是简单的形式走秀,而是深入基层的态度、贴近群众的自觉;“心连心”也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情感相通的共鸣、枝叶关情的担当。这不仅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方法,更是巩固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根本遵循。
“接地气”是走近群众的“通行证”。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最能识别干部的真情实意。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工作期间,拖着病体走遍全县沙丘,亲手扒开盐碱土察看墒情,以真挚情感赢得群众信任,群众才愿意向他吐露心声;脱贫攻坚战中,广大驻村干部脱下西装换农装,学习方言、下地劳动,从“外来干部”变成“自家人”,从而精准掌握贫困根源和发展需求。这些生动事例表明,深入基层需要沉下身子、放下架子,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倾听真实声音,体察实际困难。只有将工作场所延伸到田间地头、生产一线和市井巷陌,才能掌握鲜活真实的第一手材料,使各项决策建立在坚实的实践基础之上。
“心连心”是扎根基层的“试金石”。真正的“接地气”,不仅要“身入”,更要“心至”。群众的需求往往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可能是菜市场门口失修的道路,可能是老旧小区安装滞后的电梯,也可能是留守儿童课后托管难题。这就要求干部带着深厚感情去倾听群众诉求,带着强烈责任去解决实际问题,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办,实现“群众要我做”到“我要为群众做”的转变,让“心连心”从情感共鸣落到实际行动上,最终变成群众脸上的笑容、心里的暖意。
从“接地气”到“心连心”,是态度到行动的跨越,更是初心与使命的呼应。沉下去,不是去“打卡留痕”,而是去听“原声”,听群众对政策的疑惑,对发展的建议,哪怕是带着“火气”的抱怨;沉下去,不是去“指手画脚”,而是去解“难题”,帮着找产业门路,盯着补民生短板,哪怕是修一条路、装一盏灯的“小事”。就像老辈人说的“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只有真真切切站在群众的角度看问题,实实在在顺着群众的期盼办事情,“接地气”才能接得扎实,“心连心”才能连得紧密。
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根本保证。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以“接地气”为履职之本,以“心连心”为境界追求,多到田间地头走一走,多到街头巷尾看一看,让脚步沾满泥土,让心里装着群众,方能在与群众的双向奔赴中,凝聚起干事创业的磅礴力量,让党的根基在基层扎得更牢、更稳。(李妮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