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部名为《山海情》的电视剧走红,这部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村干部马得福带领金滩村的移民们从无到有,建设新家园的动人故事。现实中,是像“马得福”一样的扶贫干部比比皆是,他们挥洒青春血热,攻坚克难,用自己的事迹充分的诠释什么是“山”“海”“情”。
扶贫干部需要“山”的坚持。贫困像座大山,扶贫工作本质上就是一个“愚公移山”的过程。脱贫不是一朝一夕的任务,它是无数干部前仆后继、一个接着一个去干的结果。基层条件艰苦,在脱贫路上会遇到数不胜数的困难险阻,如果不是像山一样坚定的步伐,便无法走到终点。是扶贫干部们用自己的“山”去对抗贫困的“山”,才最终创造出今日国家全面基本脱贫的新面貌。
扶贫干部不可缺少“海”的能力。我国地幅辽阔,贫困地区分布在全国,各地情况差异大,这就首先需要扶贫干部拥有“海”一般的思维,能从贫困中发现生机,因地制宜的选择发展方向。其次要还有要有“海”一般的工作能力,展现“十八般武艺”来应对来扶贫路上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可以说,做好普通工作可能只需要“水平”,但完成脱贫攻坚则要求拥有“海平”。
扶贫干部必备“多情”的胸怀。一是对党的事业充满热忱之情。紧跟国家和党发展路线,坚定脱贫攻坚的信心,挥洒青春,建一番事业;二是对脚下大地有敬畏之情。脱贫不应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充分认识自身生态情况,绿色科学可持续发展经济,方可脱贫目标;三是对群众的真心帮助之情。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扶贫干部是干实事,还是“走过场”,群众心里一清二楚。唯有用真情才能打动群众,带领群众,齐心协力脱贫致富。
习近平主席在2021年新年贺词中总结到“脱贫攻坚……历经8年,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在这些数字的背后,有着数不清的扶贫干部,用汗水与激情书写时代新篇章。(周川尧 海南省陵水县黎安镇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