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在新时代背景下,社区基层党建不仅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抓手,更是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提升居民幸福感的“红色引擎”。从化解邻里纠纷的“微治理”,到推动共建共享的“大联动”,社区基层党建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书写着“人民至上”的生动答卷。
一、党建引领:筑牢社区治理“红色堡垒”
社区基层党建的核心在于“引领”。通过构建“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三级组织体系,将党的组织触角延伸至社区每个角落,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社区推行“党员楼长制”,每栋楼配备一名党员作为“红色管家”,负责政策宣传、矛盾调解、民意收集等工作,既激活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又让居民感受到“党组织就在身边”。此外,通过打造“红色物业”“红色业委会”等平台,将党建与社区服务深度融合,破解了老旧小区管理难、停车难等痛点问题,让“红色基因”成为社区治理的“定盘星”。
二、服务为民:架起党群连心“暖心桥”
社区党建的生命力在于“服务”。从“群众找上门”到“服务送上门”,社区党组织通过建立“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精准对接居民需求。针对老年人“吃饭难”问题,开设社区食堂;为解决双职工家庭“带娃难”,推出“四点半课堂”;为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组织书法、舞蹈等兴趣班……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却是关乎民生的“大事”。通过“党建+服务”模式,社区党组织不仅解决了群众的急难愁盼,更以“有温度的服务”赢得了居民的信任,让“党群一家亲”成为社区最温暖的底色。
三、共建共享:凝聚基层治理“最大公约数”
社区治理不是党组织的“独角戏”,而是多方参与的“大合唱”。社区基层党建通过搭建协商议事平台,引导居民、社会组织、企业等主体共同参与治理。社区成立“居民议事会”,每月定期召开会议,讨论社区环境改造、停车位规划等事项,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通过引入社会组织提供专业化服务,如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弥补了社区服务的短板。这种“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模式,不仅提升了治理效能,更激发了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社区基层党建是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检验党的执政能力的“试金石”。从“红色堡垒”到“暖心服务”,从“多元共治”到“智慧创新”,社区基层党建正以实实在在的成效,让居民感受到“家”的温暖、党的关怀。站在新的起点上,唯有持续强化党建引领,不断创新治理方式,才能让社区成为居民最安心、最温暖的港湾,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胡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