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身处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其能力素养直接关系国家治理的根基稳固。如何让学习从“软任务”变为“硬本领”?怎样将理论清泉引入实践的田野?这是每一位基层干部必须回答好的时代命题。作为新时代的基层干部,必须将学习作为履职尽责的“第一步”,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促干,方能扛起新时代赋予的使命。
筑牢思想根基,锤炼政治品格。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信仰是奋斗的基石。基层干部若不能从思想深处扎牢根、铸牢魂,便易在纷繁复杂的基层事务中迷失方向。基层干部要深刻认识,基层是国家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了解社情民意的“第一线”。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上,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基层干部更要牢牢树立“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的思想意识,守好为民初心。
涵养优良学风,提升综合素养。
青年干部初下基层,难免会遇到几个问题:工作能力与岗位要求难匹配;价值追求与现实落差难接纳;基层实践与机关工作难适应;努力工作与个人成长难协调;开拓创新与按部就班难平衡。要提高基层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养成习惯是关键。以理论为师增强定力。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好人民领路人,以人民为师学习方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具体的现实的,党的百年革命、建设、改革一路走来,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人民群众关心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教育住房医疗就业”等一件件“小事”,看起来零零碎碎,却一头连着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需求,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大局,是“国之大者”的骨架,更是党长期执政的根基。要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集思广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
强化大局意识,坚持知行合一。
“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青年干部普遍缺乏对基层工作的经验,更需要多下基层,常下基层,坚持眼睛向下,走进群众,身板放下,与老百姓同坐一把板凳,见群众之所见,想群众之所想,就能听到真话、觅得真经。只有走入基层、融入百姓,把党之大计同民之大利结合起来,把“国之大者”和基层实情协调起来,才能贯彻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解决好基层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以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精准举措落实和推动各项工作。年轻干部要利用好学习能力强、适应能力快、接收能力高的优点,将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带入基层,以数字化技术赋能城市治理,提高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作则必成。”面对困难,要有愚公移山的志气;面对挑战,要有滴水穿石的毅力;面对目标,要有一往无前的勇气。年轻干部要练好内功、提升修养,做到信念坚定、对党忠诚,注重实际、实事求是,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必须始终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切实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以“时时上心”的念头,让人民群众“事事放心”。只有当学习成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基层干部便能在思想的沃土上扎深根,在时代的浪潮中站稳脚。(陈易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