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有言:“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党员如同候鸟,振翅万里,若无一声呼应,便成断线孤鸿。惟有循古意、赋新法,织密三张网,让流动党员“身远而心在”,方能为当下在校大学生写下“流动不流失”的青春范例。
以组织联动与数字建档为首要抓手,切实保障流动党员 “不失联”。《荀子?君道》有云:“千人万人之情,一人之情也。” 信息碎片化问题是流动党员管理工作面临的首要障碍。组织部门应构建 “县(区)级 — 党委 — 村(社区)— 组(小区)” 四级联动体系,织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网络;同时依托党员管理系统建立“云端档案”,实行“一人一码、码随人走”管理模式,实现党员组织关系线上转接半日办结,确保流动党员“雁过留痕”。针对即将奔赴各地的大学生党员,需引导其提前养成“离校先转组织关系、入职先亮党员身份”的自觉习惯,从源头上杜绝“口袋党员”现象,让党组织始终成为流动党员最坚实的依靠。
以线上线下融合教育为关键路径,全力确保流动党员学习教育“不掉队”。《礼记》有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流动党员分布散、时间碎、集中难,单一教育模式难以满足其学习需求。为此,组织部门需创新构建“指尖课堂”与“实景课堂”双轮驱动的教育体系。线上依托党员学习群、专用APP等平台,每日推送精品“微党课”、理论解读短视频,同步开展在线答题闯关、主题研讨交流活动,引导流动党员把通勤、休息等碎片时间转化为学习提升的有效时段;线下结合实际开展“送学上门”赠书活动,组织赴红色教育基地、先进产业园区开展实地观摩,并借助“人才日”等契机开展沉浸式教学,帮助流动党员在实景体验中充电铸魂。针对大学生流动党员,更需引导其将党的创新理论学习与专业课程研习、实习实践锻炼有机结合,在图书馆研读、实验室攻关、实习岗位历练中同步强化理论武装,真正做到 “行千里而初心不改、履千职而信仰弥坚”。
以先锋岗创建与志愿服务为常态载体,着力确保流动党员作用发挥“不缺位”。《史记》有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终究要靠实际行动来彰显。组织部门需主动搭台、精准对接,一方面联动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在产业园区、项目一线设立党员先锋岗、责任示范区,引导流动党员亮明身份、立足岗位,在技术攻关、生产攻坚中展现担当;另一方面协同村(社区)党组织,组织流动党员穿上“红马甲”,深入参与文明创建、政策宣讲、矛盾调解、技术帮扶、应急抢险等志愿服务,让党员的奉献身影印在群众心坎上,让服务成效体现在群众笑脸上。针对大学生流动党员,更要引导其把握校园实践与社会服务契机,在科技助农、“三下乡”“返家乡” 等活动中主动认领岗位、践行初心,始终把“小我”融入“大我”,以“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实干担当,实现青春与时代的双向奔赴。
“嘤鸣”求友,志在千里;“雁阵”成行,声震云天。只要组织有心、党员有情、方法有新,流动可汇聚成澎湃洪流。愿我们以“不失联”的自觉、“不掉队”的韧劲、“不缺位”的担当,把个人坐标标注在祖国大地,把青春故事写进民族复兴的宏伟长卷。(陈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