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推动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这一重要论述,再次明确了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关键着力点,为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锻造过硬执政骨干队伍提供了根本遵循。
推动干部“能下”,绝非简单的岗位调整,而是关乎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政治举措。它是对“干得好就上、干不好就下”这一朴素执政逻辑的回归,是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提升整体战斗力的必然要求,更是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永葆生机活力的制度保障。必须深刻认识到,畅通“下”的渠道,与拓宽“上”的通道同等重要,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干部工作的完整闭环。
让干部“下”得顺畅,核心在于明确“为何下”“谁能下”。这必须严格依据事实、依据规矩、依据程序,绝非凭个人好恶或主观印象。要精准界定“下”的情形和标准,将那些缺乏斗争精神、不敢担当作为、能力不适岗、作风不达标,甚至存在问题的干部,坚决调整下来。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确保调整决定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真正让“下”的干部服气,让“上”的干部和群众认可。
形成干部“能下”的常态,关键要依靠科学严密的制度机制。要健全日常考核考察机制,近距离、多维度、常态化识别干部,及时掌握真实情况。要细化完善责任认定和调整程序,确保每一个“下”的决定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同时,要同步做好思想引导和后续管理等工作,避免“一下了之”,对调整下来的干部加强教育关心,帮助其认识不足、改进提高,对后续表现好的,仍可依规使用,体现组织关怀和政策温度。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推动干部能上能下,是激活干部队伍“一池春水”的关键之举。以严的标准、实的措施畅通“下”的渠道,必将进一步涤荡庸懒散、提振精气神,推动形成干事创业、奋发有为的浓厚氛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汇聚磅礴力量。(韩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