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是连接城乡的关键纽带,也是基层治理与服务群众的“最后一道关卡”。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乡镇基层党组织全覆盖绝非“数量达标”,而是要嵌入乡镇发展各领域,成为凝聚力量、服务群众的“红色引擎”,为基层治理立“主心骨”,给群众生活添“定心丸”。
一是消除覆盖盲区,破解治理“空心化”。各地打破地域限制,按“应建尽建、全域覆盖”的原则创新设置方式:偏远村落推行“联村党组织+片区党小组”,相邻村联合覆盖,党员分片包联农户;农业产业领域围绕“产业链”建党组织,如某乡镇“葡萄种植产业链党支部”,凝聚种植户、合作社、收购商党员,统筹技术指导与销售对接;城乡结合部依托社区、网格建“流动人员党支部”,同步推进组织与服务覆盖,让基层治理从“松散”转向“有序”。
二是强化联动效能,激活协同“新动能”。党组织全覆盖不是“各自为战”,需形成“上下联动、横向协同”合力。各地构建“大党建”格局:一方面建立“乡镇党委统筹+部门党组织下沉”机制,如乡镇党委牵头,联合民政、农业、卫健等部门组建“民生服务专班”,定期进村开展宣讲、培训、义诊;另一方面推动村企“结对共建”,某乡镇村党组织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党支部合作,企业提供就业、村供给原材料,实现互利共赢。针对环境整治、矛盾调解等“老大难”问题,通过“多党组织联合攻坚” 整合党员力量,让党组织从“单打独斗”变为“协同作战”,为乡镇发展注入“乘数效应”。
三是巩固覆盖成果,夯实服务“硬根基”。党组织全覆盖若缺长效机制,易“建而不活、覆而无效”。各地从制度入手保障实效:建立“党组织书记抓覆盖成效责任制”,将覆盖质量、作用发挥纳入考核,倒逼书记履职;完善党员教育管理,针对农村党员侧重农技、政策培训,企业党员侧重安全生产、经营指导,避免“一刀切”;建立“作用发挥评价机制”,由群众、党员、上级共同评价,对薄弱党组织及时整改。某乡镇通过“季度督查+年度考评”,整顿12个薄弱党组织,调整5名书记、补充28名党员骨干,让党组织“活起来”。同时,将组织覆盖与服务群众结合,通过“党员联户、民情日记、定期走访”,让群众切实感受“党组织在身边”。
乡镇基层党组织全覆盖是夯实执政基础、推进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从消除盲区到强化联动,再到巩固长效,需精准发力、久久为功。相信随着覆盖深化,乡镇将形成“党组织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局面,为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提供坚实保障,让红色堡垒在基层沃土绽放光芒!(王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