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农村“空心化”已成为乡村振兴面临的严峻挑战。青壮年和高素质人才持续外流,导致农村党组织面临骨干难选、活动难抓、作用难显等多重压力。在这一背景下,加强和改进“空心村”党建工作,激活党组织的内生动力,成为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必须解答的时代课题。
困于结构失衡,解于源头活水,打造过硬队伍。“空心村”首要困境在于党员队伍结构失衡,老龄化问题突出,后备力量“青黄不接”。破解之道,重在拓宽源头、优化结构。要精准发展党员,重点向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致富能手等群体倾斜,确保新鲜血液持续注入。同时,建立在外人才库,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引导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回村任职。创新实施“导师帮带”制度,促进老党员与年轻党员结对成长,形成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从根本上解决“无人可用”的困境。
困于管理弱化,解于守正创新,提升组织效能。组织生活形式化、教育管理不到位,是“空心村”党建的另一大难题。破解之道,贵在守正创新、提质增效。要严格规范“三会一课”制度,同时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线上学习平台,确保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创新“主题党日+”形式,将组织生活与农技培训、乡村治理、志愿服务等深度融合,增强组织生活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让党性锻炼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困于发展乏力,解于强基固本,夯实物质基础。集体经济薄弱、自我“造血”功能不足,严重制约着“空心村”党组织的作用发挥。破解之道,要在盘活资源、壮大产业。要全面清查村集体“三资”,通过租赁、入股、合作等方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大力推广“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整合政策资源,引入社会资本,不断增强村级组织的“造血”功能,为党组织服务群众、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加强“空心村”党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只有牢牢抓住队伍建设、组织效能、集体经济这三个关键环节,精准施策、持续发力,才能将农村党组织真正建设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谱写新时代的壮丽篇章。(王潇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