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识别干部是组织工作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和国家长治久安。作为身处组织工作一线的青年干部,我们深刻认识到,必须建立科学完善的干部考察机制,摆脱“不考察不研究、不调整不接触”的路径依赖,构建常态化、立体化的识人体系,方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精准发现、培养和使用那些德才兼备、担当实干的优秀人才。
基础在常,建立常态化考察机制。精准识人的前提在于将功夫下在平时。干部的成长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其政治品质、能力素质与作风表现,需要在长期、自然的状态下观察才能准确把握。如果考察工作仅集中于提拔任用前的“集中检查”,依赖于听汇报、看材料等程式化手段,则容易导致识人不深、察人不准。必须推动考察工作由“阶段性”向“常态化”转变。例如,通过定期列席单位民主生活会、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观察干部的政治站位与理论素养;通过日常的工作督导、谈心谈话,了解其处理复杂问题的思路与担当;通过不定期的走访调研,掌握其在基层群众中的真实口碑。这种持续跟进的“涓流式”考察,能够有效避免“急拿现用”的弊端,为全面客观评价干部积累鲜活、真实的一手资料。
关键在细,构建多维度识别体系。“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干部的党性修养与能力作风,往往体现在不经意的细节和日常的选择中。精准识别,需要具备见微知著的洞察力,构建起覆盖工作全链条、生活多侧面的立体化识别维度。在工作层面,不仅要看其承担急难险重任务时的临场表现,更要观察其对待常规工作的责任心与专注度;不仅要听其汇报工作时的思路清晰度,也要检验其推动落实的韧劲与成效。在生活与社交层面,干部“八小时外”的表现同样是重要参照系,其兴趣爱好、家风家教、邻里关系,无不折射出个人的真实修养与价值取向。正如“察其言,观其行,而善恶彰焉”,通过延长考察周期,将视角延伸至更广阔的领域,方能穿透表象,由表及里地甄别干部的内在质地与发展潜力,画出精准的“全身像”。
核心在实,聚焦第一线实践检验。“器必试而后知其利钝。”一线实践是检验干部能力、衡量工作实绩的终极考场,群众口碑是评价干部作风、反映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尺。精准识人,最终要落到“实干”二字上,必须将考察的焦点对准改革发展主战场、服务群众最前沿。在乡村振兴一线,考察干部不能只看建了多少示范点、整理了多少台账,更要看特色产业是否真正发展起来、农民收入是否切实增加、乡村治理效能是否有效提升。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前沿,不能只看签了多少协议、引进了多少资金,更要看项目落地转化率、对企业服务的实效以及发展环境的优化程度。在疫情防控、防汛救灾等危急关头,更是直接检验干部宗旨意识、担当精神和应急处突能力的试金石。要坚持“实绩导向”,深入基层干部群众,听真话、察实情,让那些在实践熔炉中百炼成金、在群众心中有分量的实干家脱颖而出。
精准识人是一项需要科学精神与扎实作风并重的专业工作。组工干部肩负为党的事业选贤任能的光荣使命,必须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务实的方法、更严谨的作风,努力做到知事识人、人事结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源源不断地选拔出忠诚干净担当的骨干力量,确保宏伟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汪小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