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以高远视野绘就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这幅蓝图承载着党和国家的未来方向,更饱含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要让蓝图从会场走向基层、从文件浸润民心,关键在于打破理论传播“围墙”,让全会精神以鲜活生动的方式“声”入人心。这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在宣传、阐释、落实全链条中坚守人民立场,以真情让理论宣讲“声”情并茂,以创新让时代强音“声”动有趣,以实效让政策落地“声”得民心,最终汇聚起砥砺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深耕内容供给,让理论传播“声”情并茂。理论宣讲最忌照本宣科,唯有以情为桥、以理为基,才能走进群众心里。宣讲者需先“吃透”全会精神,逐字研读原文,精准把握“强国建设”核心路径与“民族复兴”实践要求,确保内容不跑偏。同时要跳出传统思维,结合不同群体认知习惯施策:面对机关干部,结合区域发展解读全会部署与地方改革、产业升级的衔接点;面对基层群众,用“唠家常”的乡音土语把“共同富裕”转化为“养老食堂提质”“家门口就业”等身边事;面对青年群体,融入网络热词与奋斗故事,如用“航天人逐梦星辰”诠释“科技自立自强”。更要做好语言转化,将“高质量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等专业表述翻译成群众易懂的生活话语,带着真情走进社区、田间,用鲜活案例支撑观点,以朴实情感传递温度,让宣讲兼具思想穿透力与情感感染力。
创新传播方式,让时代强音“声”动有趣。全媒体时代,理论传播早已告别“一张讲台、一份讲稿”的单一模式,唯有紧跟潮流、创新载体,才能让全会精神“活”起来。要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传播矩阵,实现同频共振。线下推动阵地前移,把“移动讲堂”搬进企业车间、校园、农家院落,在社区打造“理论茶馆”“庭院课堂”,让群众在闲谈中接触理论;针对农民工、新业态从业者等流动群体,在工地宿舍、快递网点设“微宣讲点”,用10分钟“短平快”讲解传递核心要义。线上善用新技术新平台,打造差异化产品:为中老年群体制作“一图读懂”“音频专栏”,方便随时查看收听;为年轻群体推出动漫短片、理论知识挑战赛,在短视频平台发起“我的强国小目标”互动;利用VR技术打造“虚拟宣讲厅”,让群众“沉浸式”聆听。通过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让理论传播突破时空限制,潜移默化融入群众生活。
注重实践转化,让政策落地“声”得民心。“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全会精神的价值靠实践检验,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要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与实际工作结合,把宏伟蓝图细化为“可操作、可落地、可考核”的举措。各级党员干部需主动担当,围绕全会目标、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方案,如教育领域推出“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共享计划”,通过名校集团化、教师轮岗缩小城乡校际差距;医疗领域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养结合”试点,破解老年人“看病难”等。同时发扬钉钉子精神,建立“任务+责任+督查”清单机制,明确责任主体与时限,定期督查回访,确保政策落地。更要畅通民意渠道,通过基层联系点、民情热线、线上意见箱倾听呼声,对“村口道路硬化”“小区充电桩建设”等诉求建立台账、逐一解决,把基层“金点子”转化为工作“良方策”。只有当群众看到生活切实变化,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政策落地的“脚步声”才能真正走进民心,让全会精神成为推动发展、惠及民生的强大动力。(刘欣欣)
